[伊于胡底] 词的字数是 “4”,年代是 “古代”。
[伊于胡底] 词的成语感情是 “贬义”,成语频率是 “生僻”。
[伊于胡底] 词的结构是 “动宾”,词性是 “成语”。
[伊于胡底] 词的近义词是 “不堪设想”,发音是 “yī yú hú dǐ”。
[伊于胡底] 词的注音是 “一 ㄩˊ ㄏㄨˊ ㄉ一ˇ”。
1.祸起萧墙,伊于胡底!五湖倦客,秋思鲈鱼。
2.他回头看了看,暗河黑黝黝的也不知伊于胡底,明月奴去了哪里,只怕神仙也找不到了。
3.这场纠纷幸而和平了结了,否则,发展下去真不知道伊于胡底了。
4.乃南归末逾一月,危机又遍国中,位此敌焰犹张,国仇未雪,如复自为鹬蚌,势必利落渔人,民族惨祸,伊于胡底,华侨无党派立场,无利害私见,睹兹异象,弥切记忧。
5.厅长窃念民气日见嚣张,学界倡议于前,商工附和于后,人类庞杂,党派纷歧,长此扰攘,伊于胡底。
6.其中有不少人胃口大,食欲强,贪婪之心不知伊于胡底,那么,为了饭碗的牢靠和肥实,必定要除掉对他那饭碗构成威胁的因素。
7.他的这两句话,的确要言不繁地直指了台湾政治的本质,以及不知将伊于胡底的困局。
8.若仍滥用彰施,恐愈趋愈下,不知伊于胡底。
9.俯冲之际,下瞰深谷,令人有伊于胡底之忧。
10.原名胡百昌;别名有北风、胡马、裳天、伊于胡底等。
11.常见一些作家学人,每下笔必走马千里,淡而乏味,不知伊于胡底。
12.伊于胡底是一种感叹,对一些不好的想象表示感慨,意思是究竟要到什么时候为止。
13.美国暴力犯罪率是相当高的,有多少急务要办,如都像这样马拉松式地审理,真不知伊于胡底。
14.混人间之纯情,伊于胡底?棼文章之崇旨,何憯不惩!呜呼,大唐既往,两宋弗存。
15.窗外芭蕉惹骤雨,蔓延了思绪,感恩的情愫在温柔的雨间氤氲,那些沉淀的记忆瞬间拣起,铁马冰河般地闯入我澎湃的文字里,歇斯底里,伊于胡底。
伊于胡底[yī yú hú dǐ]
1要到什么地步才算完(含不堪设想意,语出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我视谋犹,伊于胡底?”)
例将来为祸天下后世,正不知伊于胡底呢?——《痛史》
英:where will it all end;
伊于胡底[yī yú hú dǐ]
1见“伊于胡底”。亦作“伊於胡底”。谓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,不堪设想的意思
引《诗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我视谋犹,伊于胡底。”郑玄 笺:“于,往;底,至也。”高亨 注:“伊,推……底,物的下部,此指最后境地。此句言:将弄到什么地步?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五回:“近科的文章本也华靡过甚,我们既奉命来此,若不趁此着实洗伐一番,伊於胡底?诸公把这话奉为準绳罢。”清 林则徐 《参劾因循不振之镇将沉镇邦等分别降勒休摺》:“沉镇邦一味因循,含糊饰禀,若不严参示儆,是南澳一带,前船虽已押回缴土,而后船又復踵至售私,藏垢纳污,伊於胡底。”
伊于胡底[yī yú hú dǐ]
1伊,助词无义。于,往。胡,何。底,止。伊于胡底意谓不知将落到什么地步为止。比喻后果不堪设想
引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我视谋犹,伊于胡底。”
1伊,助词无义。于,往。胡,何。底,止。伊于胡底意谓不知将落到什么地步为止。比喻后果不堪设想
释伊于胡底是一个成语,读音是yī yú hú dǐ,是一种感叹,对一些不好的现象表示感慨,意思是究竟要到什么时候为止,意同不堪设想,出自 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。
译英语翻译: where will it all end
成解释:伊:句首助词;于:到;胡:何,哪;底:尽头。到什么地步为止(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)。出处:《诗经 小雅 小旻》:“我视谋犹,伊于胡底?”造句:清·吴趼人《痛史》:“将来为祸天下后世,正不知伊于胡底呢?”用法:偏正式;作谓语;指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