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浩浩荡荡] 词的字数是 “4”,词语组合是 “AABB”。
[浩浩荡荡] 词的年代是 “古代”,成语感情是 “中性”。
[浩浩荡荡] 词的成语频率是 “常用”,结构是 “联合”。
[浩浩荡荡] 词的反义词是 “风平浪静”,词性是 “形容词成语”。
[浩浩荡荡] 词的发音是 “hào hào dàng dàng”,注音是 “ㄏㄠˋ ㄏㄠˋ ㄉㄤˋ ㄉㄤˋ”。
[浩浩荡荡] 词的近义词是 “波澜壮阔,汹涌澎湃,气壮山河”。
1.一眼望去,无穷无尽,简直象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。
2.迎驾的队伍浩浩荡荡。
3.每次下课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浩浩荡荡的冲向食堂。
4.第二天,队伍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。
5.坐在课室里,眺望远处的景色,幻想着晚上洋洋洒洒、浩浩荡荡的场面。
6.那生音初起时渺渺茫茫,而后却已然浩浩荡荡,妙不可言。
7.一队浩浩荡荡的人群却早已开始了他们的工作。
8.于是,由第一只发现食物的蚂蚁带头,浩浩荡荡地向面包屑进发。
9.我们一行三辆小车,十六个人,浩浩荡荡开赴目的地。
10.年四季财源广,浩浩荡荡涌进门。
11.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浩浩荡荡的敌人临危不惧,英勇杀敌。
12.这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,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,又浩浩荡荡地飞奔而去。
13.熊大狼率十万鬼兵神将,浩浩荡荡地向人类杀去。
14.千军万马跋山涉水,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军。
15.雨下的更大了,倾盆大雨,浩浩荡荡而下,犹如千军万马。
浩浩荡荡[hào hào dàng dàng]
1水势壮阔貌。后多形容气势雄壮,规模巨大
浩浩荡荡[hào hào dàng dàng]
1水势壮阔貌。后多形容气势雄壮,规模巨大
引五代 徐纶 《阳城龙泉院记》:“浩浩荡荡,徧十万而包大千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五五回:“马步三军人等,浩浩荡荡,杀奔梁山泊来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十四回:“一时只见寧府大殯浩浩荡荡,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。”郭沫若 《脱离蒋介石以后》三:“章江也浩浩荡荡地涨满了一江春水。”马烽 西戎 《吕梁英雄传·起头的话》:“内中有一位贺龙将军,率领一二〇师,浩浩荡荡开到晋西北来。”
浩浩荡荡[hào hào dàng dàng]
1水势盛大壮阔的样子。也作“浩浩汤汤”
引《七侠五义·第八四回》:“但见一片白茫茫,沸腾澎湃,由赤堤湾浩浩荡荡,漫至赤堤墩,顺流而下。”
2形容气势雄壮、规模宏大
引《三国演义·第五八回》:“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,引军一万五千,浩浩荡荡,漫山遍野而来。”《红楼梦·第一四回》:“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,从北而至。”
1形容气势雄壮、规模宏大
释浩浩荡荡,读音hào hào dàng dàng,汉语成语,释义为原形容人多,声势广大的样子。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,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。出自《尚书·尧典》:“汤汤洪水方割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,下民有咨。
译英语翻译: go forward with great strength and vigour俄语翻译: непрерывный и шумный потóк
成解释:指水势汹涌广阔浩大。后形容规模宏大;气势雄壮。出处:宋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浩浩荡荡,横无边涯。”造句: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,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。(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四回)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人流或水流等。